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医学部:西迁抗战、扎根大西北的高等教育先行者
来源:    日期:2017-10-15     浏览次数: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当骆玉笙所唱《四世同堂》主题曲在我们耳畔回响的时候,80年前的国难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素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师生们在“五四”运动、内惩国贼、热河抗战、长城抗战和 “一二·九”运动等均走在斗争最前列。1937年 7月7日,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相继沦陷。当此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按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9月10日第16696号令,号召全校西迁,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合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以保留高教火种,培养抗战力量,收抗战复兴之效。广大爱国师生决然西迁跟进,汇入全民族抗战之滚滚洪流。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于10月18日在西安正式成立,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六大学院共23系。11月15日开始上课,标志着西北地区大学教育从此奠基。医学院以北平大学医学院师资力量为基干,吴祥凤续任院长。教授徐佐夏、蹇先器、严镜清、王晨、林幾、王景槐,副教授毛鸿志、王同观、李漪,专任讲师刘士琇(新民)、翟之英、黄万杰,助教贾淑荣、徐幼慧、厉矞华、李宝田,原平大医院护理主任周美姝和护士长周粹南、聂玉琨,学生86人(包括原迁学生霍炳蔚、郭仓、李景颐、王兆麟等,新招学生尚天裕等),成为西安临大医学院创始者。
  为避山西日机轰炸,西安临大于1938年3月16日开始大迁徙,夜间先从西安坐火车至宝鸡,再徒步翻越秦岭,4月中旬到达汉中,途中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于5月2日开学上课。医学院设在南郑县(现汉台区),院长由蹇先器代理,教授颜守民、陈礼节、杨其昌、陈作纪、董克恩等前来执教。6月18日,西北联大同意医学院借南郑卫生院筹建临时附属诊所,所长由王景槐担任。
  1939年8月,因反对国民党特务统治,西北联大被教育部解体分立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之前工学院、农学院已相继独立)。原西北联大常委徐诵明与联大一批教授、讲师离校它去,西北医学院院长由徐佐夏教授担任。医学院扩建原临时附属诊所为附属医院,聘颜守民教授为院长,聘王云明、万福恩、王顾宁、孙珍田、赵清华、周昱、王友竹、隋式棠、马馥庭、李学禹、陈学穆、潘作新、蒋士健、姜乃风、曲漱惠、陈传勤、朱秀玲、彭绪让、宋汉节、傅春池等为教授、讲师,聘学长洪式闾、陈友浩为兼职教授,留优秀毕业生霍炳蔚、张怀瑫、黄国钦、刘锡衡、孙撷芬、李景颐、梁福临、王兆麟、孙化周、张之湘、徐骏、胡用霖、朱子扬、张宝缵、王用楫、尚天裕等任助教,遂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图片说明:上图为国立西北联大常委徐诵明与医学院教师和部分学生在南郑县东郊医学院本部马家庙前合影。前排:眼科副教授刘新民(左2)、病理学副教授毛鸿志(左3)、儿科学教授颜守民(左4)、法医学教授林幾(左6)、医学院院长兼皮肤花柳科教授蹇先器(左7)、西北联大常委徐诵明教授(左8)、药理学教授徐佐夏(左9)、内科学教授陈礼节(左10)、儿科学专任讲师厉矞华(左12)。前二排:学生李景颐(左1)。本图片原照由徐佐夏之子徐褒提供。
  1944年5月底,受校内罢课学潮影响,徐佐夏教授辞任院长,李宝田等16名教授、讲师和助教离院。著名生理学家侯宗濓教授继任西北医学院院长并于8月上任后,前往四川等地奔走,聘请李赋京、张效宗、李佩琳、汤泽光、汪美先、马仲魁、方怀时、康振玉、丁春波等来校任教。
  抗战西迁后,医学院学科建置齐全,学制延续北京时期6年制。师资力量堪称国内一流,教授多在国外(德、日、英、美等)留学,洪式闾为部聘教授(其中1956年被评为国家一、二级教授者达10余名之多)。汉中地处偏僻,交通阻塞,办学条件极其简陋,校舍设在破庙破寺和茅草房,课桌为土打垒木板,一个大教室容纳相背的两个班讲课。身处日机轰炸的危险环境下,临时校舍多次被日机炸毁,损失惨重;教务长兼耳鼻喉科教授杨其昌和学生陈德庥、栾汝芹惨遭在日机轰炸中不幸罹难。但广大师生不屈不挠,愈挫愈强,不断扩大教学规模,遵“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专门之宗旨”,实行导师制,开展抄读会,建立多个基础学科研究室及多个临床专科诊察室,开设基础、临床课程近50门。教师们在校舍附近自行租赁民居,自编自印教材,秉烛备课研读;上课往返于田间小路,冒酷暑战严寒,顶风雨迎霜雪;在附属医院为广大群众诊治疾患,带教学生一丝不苟。学生在简陋的茅草房内认真读书学习,立志服务社会、服务抗战。同时,还主办护士、战时救护、公共卫生训练班,指导县卫生院和当地各诊所工作,组织诊疗队到乡村巡回医疗等。
  师生们抱长期抗战之决心,以蜡烛之光点亮民族希望,以坚强步履走向复兴之路,与侵略者进行精神和意志的较量。国立西北医学院在8年抗战期间艰苦努力,发奋进取,每年在校学生200-300名左右,培养大学本科毕业生210余名,输送学生支援前线抗战,为抗战胜利乃至新中国的医学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端医学人才。
  原北平大学医学院校址于1938年5月被由日伪华北政府议政委员长兼教育总长汤尔和主导成立的伪北京大学医学院复校开课,学制减为4年制。抗战胜利后,被从原西南联大解散分离的北京大学复校接收,经各期发展,成为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
  国立西北医学院师生们于抗战胜利后要求复校北京的愿望未能实现,遂服从国家建设发展大局,于1946年从汉中迁校西安至今,成为永远扎根建设大西北的先行者。经西北大学医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各期演变,现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经北京25年发展和在陕78年努力拼搏,走出的毕业生遍及海内外,为人类健康事业建立卓越功勋。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战精神辉映人间,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图片说明:上图为国立西北医学院第一届学生毕业纪念照。前排:儿科学副教授隋式棠(左1),院长徐佐夏(左5)、学长兼寄生虫学教授洪式闾(左6)、儿科学教授颜守民(左7)、内科学教授李宝田(右2)。本文图片原照由徐佐夏之子徐褒提供。
 
 
作者:杨龙
 
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邮编:710061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访问量: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