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院系快讯 > 正文

院系快讯
院系快讯
【回眸四十年】一附院打造一流名院创新发展纪实
来源:第一附属医院    日期:2019-01-27     浏览次数: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发展史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大学医学院西迁组建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随之诞生,续存中国最早国立西医高等教育的薪火。
  回望前行的脚步,西安交大一附院全体医务工作者心中始终装载着千百万西北百姓,凝聚半个多世纪的厚重积淀,是西北医疗行业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一附院领导班子以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服务健康中国和健康陕西的战略眼光,勇于‘涉险滩’‘打硬仗’,不断探索改革新实践,让群众从改革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医院紧紧抓住机遇,奋斗双一流,争创“A”目标,大力推进创新,其高标准、大目标、大投入、超常规、跨越式、高速度的 “一附院”模式令同行为之敬佩,百姓为之感叹,让全院职工为之自豪。
健康中国的生命守护
  40年来,一附院始终以“厚德、博爱、精医、卓越”的院训为方向,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为把医院打造成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一流医院而不懈追求。
  作为开拓者的一批前辈怀揣着医学梦想,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集结在这里,为西北医学事业的崛起奠下第一块基石。从他们的步履中读到了医院峥嵘岁月的不朽,看到了医院艰辛奋斗的足迹,感受到了医院发展壮大的激昂音符……
  钱致中教授,提出我国大骨节病X线分型标准,首创放射学X线大骨节病钱氏分类法等一大批医学专家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殷培璞教授,在全国首创大骨节病临床检查法并推广使用,他利用每一个节假日,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不辞劳苦,到宝鸡、咸阳等地研究大骨节病发原因,最终把麟游县杨家堡作为防治基地,常年蹲点研究。他自掏腰包救助贫苦百姓,成为农民心中“送瘟神”的人,他的感人事迹为时人所称颂,被写进了《麟游县志》;
  肝胆外科首位女医生孟绍菁教授,即使自己身患肺癌多年,仍然坚持为患者做手术,因为她的敬业与贡献精神,“白求恩精神奖”的序列里,她的名字熠熠生辉……
  心内科刘治全教授受到了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被评为国家 “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心内科杨鼎颐教授被评为国家卫计委 “先进个人”; 王秉正教授、孟绍菁教授被中华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吕毅教授、施秉银教授获得“五一”劳动奖章;杨岚教授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
  “救死扶伤”“一切为了患者”,正是在这种使命感的锻造,在大德医风的熏陶之中,一附院人一代接一代高擎“救死扶伤”的旗帜,用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抚慰着患者的身心,把医者仁心诠释得色彩斑斓。 他们的伟绩,彪炳于世;他们的情怀,温暖人间。
家国情怀的大医担当
  走进今天的一附院,花草飘香,高楼耸立。近年来,医院注重专科发展,肝移植、肾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冠脉搭桥、先心病封堵、介入、微创手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复杂疾病的内外科治疗方面形成了明显特色,整体疑难危重症治疗和疾病难度指数居国内先进水平。国内首例腹腔妊娠婴儿、西北首例试管婴儿诞生;西北首例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非血缘联合移植手术、国内外首创“经尿道端射绿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实施扁平化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分管患者,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和无缝隙的护理服务。这一项项新技术的诞生,无不倾注着“一附院人”的艰辛和汗水。
  医院坚持“生命至上,服务第一,爱院敬业,求实创新”的精神,创新性的医疗技术相继应用于临床,开展了全国首例“下马式”肝脏离体切除手术、国内首创“狭窄胆道磁压榨疏通术”等。2015年3月,医院成为全国第三家突破4000例的肾脏移植中心,肾脏移植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2015年6月医院同时开展了肺移植、肝移植、肾移植三种不同器官的四台移植手术,开创了医院器官移植历史新篇章,2016年医院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目前手术例数达800多例。2017年3月,医院整形美容颌面外科郭树忠教授和舒茂国教授带领的手术团队经过7个小时的精心手术,成功地将医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前臂预制耳朵移植到了耳缺失患者的头部耳廓,再一次创造了一个令全世界惊奇叫绝的医学奇迹。
扎根西部的医者天职
  一附院素有“师者严谨治学、学者刻苦钻修、管理者殚精竭虑”的良好形象,秉承前辈“敬业奉献”的高贵品质,交大一附院的“后来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感恩、传承、精益求精。一附院肾移植技术发展历程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老一辈泌尿外科专家周宪文、刘文善、王文楷、南勋义、陈勇等教授开创了肾移植事业。起步阶段,还只是酝酿在是一个没有病床、只有一台铁架子的惨淡实验室里。但是,该院肾移植学科薛武军教授认为,“医生的天职就是解决病痛,我们没有理由止步不前。”为了早日解除病人肾疾苦痛,他把器官移植作为攻克的目标。1985年起,每天下班之后,他蹬着三轮车穿梭在各大市场,购齐所有器械后,一扎头就研究到大半夜,忘记吃饭、没时间回家成了他的生活常态。他专心致志地把全部热情用在科研和科室建设上,把肾脏移植打造成了今天医院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带动了肾内、肾移植、血液透析等学科群的发展。如今,西安交大一附院肾脏移植手术已超5000例,成为国内最大的移植中心之一,移植技术和水平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在薛武军教授的带领下,肾移植团队在创新中历练、成熟,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吕毅教授,西安交大一附院肝胆病院副院长,陕西省道德模范,是西安交大一附院“外科梦工场”的创始人。
  在西安交大医学部的西南一隅,有三间看起来很普通的平房,这里饲养着大白兔等各种实验动物,外科医生和在读的硕博生正在忙碌地做着研究……这里就是西安交大一附院“外科梦工场”团队的核心区域,是外科医生们从临床实践中产生梦想、在科学实验中检验梦想、最终在临床工作中实现梦想的地方。在这里,吕毅教授带领教育部创新团队,开始了他的筑梦之旅。这些医疗工作者走“医工结合”之路,不断创新技术,造福患者,很多研发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推动医疗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而扎实的努力。
  “外科梦工场”坚持“临床问题—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的外科创新之路,采用医学科学与理工学科相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个开放性平台向陕西全省乃至全国的科学研究项目开放,只要外科医生有技术创新计划,需要动物实验验证研究,“梦工场”都能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吕毅的团队在世界上首创了“磁压榨”技术,用两个磁性套环将管道固定,利用磁环的强大吸引力,实现无缝线化胆肠吻合,手术时间仅为手工缝合的1/4,术后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尤其是实现了炎症、水肿状态下的胆肠吻合,这项“磁压榨胆肠吻合技术”获得2014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目前已在交大一附院临床应用50余例,患者恢复良好。
  如今,“外科梦工场”的发展再次步入快车道,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仪器专项、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多个项目的支持,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这些外科医生的梦想,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教育部创新团队的攻关下,在吕毅教授的带领下,正逐次成为现实。
无私奉献的医者仁心
  心中有信仰,行动有方向,脚下有力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西安交大一附院在努力实现“健康中国”的征程上,还前行者这样一批舍小家为大家的优秀医务人员,他们在自己忙碌的工作之余,把自己无限的热情奉献在为社会服务,成为群众心中真正的贴心人,他们的敬业故事为医院职工所熟知,成为交大一附院为三秦大地百姓健康无私奉献的缩影。
  院长施秉银教授是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的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作为我国内分泌界尤其是甲状腺和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一名全国知名专家,他的门诊永远挤满了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可谓“一号难求”。为了尽量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他就在微博上为患者耐心答疑解惑,指导糖尿病、甲亢等患者的咨询治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施秉银院长还坚持利用微博为患者答疑解惑,一位病人在网上这样留言:“一上午要看近80个病人,真是难以想象。但是看着您对待每个病人都那么和气,耐心,真让我叹服。您下班后还在微博上给人解答为人治病,真的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词语来夸赞您这样一位好医生。我想您就是《心术》所描述医生的最高境界吧,有精湛的医术,更有一颗高尚的仁心。”
  邓景元教授每个周六都会准时到达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做志愿康复医疗服务,风雨无阻。他的坚持和热情感染着科室、带动了社会,如今他带领的志愿者队伍已扩大到70多人,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报道了邓景元副教授的事迹。
  其实,走在一附院稍显拥挤的院子,仔细聆听人们的交谈,总会在这些忙碌的身影中感受到热心的跳跃。44岁的胸外二科王健生教授,是国家民政部颁发的“五星级志愿者”,18年来坚持每周下乡义诊,利用周末走遍了陕西107个区县中的89个县的角角落落,带领全省4000多名医疗卫生志愿者,为群众进行了健康查体,建立了“乳腺疾病”防控体系。
  走近他们,方知他们的故事动人,感知他们,方知他们的大德医风无处不在;他们的故事与精神,支撑着患者的天空,也亮丽了一附院的品牌。
危难关头的大爱无疆
  作为国家公立医院,每在危机时刻,一附院人总会变身为“战士”,总是毫不犹豫冲在最前面,占领第一线。他们以社会责任为担当,始终坚守着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谱写了一曲曲大爱情深的天使赞歌。
  唐山大地震,医院累计接收受伤患者600人......
  豫南大水灾,医院派出抗洪医疗队前往灾区积极参加抗洪救灾工作。
  全国抗击非典期间,医院成功治愈全省首例外籍非典患者、首例医务人员感染等非典患者,成功狙击了SARS肆掠,实现了四个零的既定目标。
  “5·12”汶川大地震,医院快速反应,组成医疗队分两批赶赴震区救治受伤群众,并进行防疫防病,在短短九天时间内共救治患者304人次,手术83台,抢救危重患者85人次,随后,医疗队多次到甘、陕多个地震灾区进行医疗巡回,为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青海玉树地震,20位玉树地震伤员被紧急送往西安交大一附院。医院立即划出专门病区,腾出病床,安置伤员,开通救治绿色通道,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自发参与到救治工作中,他们用心照顾每一位伤员,用行动向受灾同胞传递着浓浓关爱,保证了伤员全部痊愈出院。
  陕西山阳县突发山体滑坡,面对灾情,医院派出专家组赶赴现场开展心理救援,对失踪者家属和救援武警战士进行心理干预与辅导,使群众和战士尽快恢复身心健康。
  四十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派精干力量积极参与援疆、援藏、援外等各项医疗援助工作任务,成效显著。通过充分发挥交大一附院的特色和优势,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级专家的技术服务。
  回眸历史的每一个瞬间,在每一个为人民健康谋福祉的发展印记中,交大一附院总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那些艰苦奋斗、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几乎每一位医生都在用激情绽放着生命的光辉,为社会、为人民奉献着自己最大的价值和心智。
布局未来的“一附院”模式
  西安交大一附院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拓展优质医疗资源外延下沉的务实之策,因地制宜、点状布局,对症施策、辐射带动,不断探索造福百姓健康的新路径。通过不同形式的人才、技术等优质医疗资源输出,既为学科发展提供平台,解决院内物理空间不足的问题,又拓展了服务半径和服务职能,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形成政府、医院和患者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为了适应新医改的需求,医院勇于探索大型公立医院改革新途径,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走以内涵建设为主,内涵和外延相结合的医院发展之路。以打造“两院三区四分院”的医院发展战略为目标,积极探索大型公立医院改革新途径,组建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在全国首创“医联体+全科医师”的城市分级诊疗模式。同时,医院与省内外140余家医院建立协作医院关系,初步形成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辐射格局。为陕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未来,医院将提供更多权威专业的医疗健康服务,不断优化丰富“互联网医院”产品功能,在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两个方面,配合诊前、诊中、诊后三个环节,探索虚实结合、多级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真正体现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便捷性,让患者有更舒心的医疗服务体验,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用信念、智慧和汗水凝聚的一附院人,将始终秉承“厚德、博爱、精医、卓越”之院训,为早日把医院创建成为重点学科齐聚、名医专家荟萃、医疗技术领先、转化能力突出、质量安全第一、服务水平一流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名院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邮编:710061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访问量: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