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齐思广议十四五】医学学者畅谈“十四五”
来源:党委政策研究室 机关与直属单位党委    日期:2020-06-16     浏览次数:
  机关与直属单位对医学部、一附院、二附院、口腔医院多位教授进行了访谈,教授们积极总结“十三五”规划完成经验,从学校发展出发畅谈“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并积极建言献策。现将要点内容进行摘登,供师生学习参考。
同心协力 收获佳绩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医学学科在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人才引进工作成绩显著,基本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成绩突出,2016年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进入ESI前1%,2017年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进入ESI前1%。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文章,获得多项成果奖励,如二附院黄强副研究员与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刊登;2016年,吕毅教授领衔的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法医学院李生斌教授主持起草的国家标准《GB/T26237.14-2019 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14部分:DNA 数据》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二附院王坤正教授主刀完成全国首例国产七轴协作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这些成绩的取得,教授们认为主要得益于学校党委坚强有力的领导、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奋进以及教师队伍的奋勇拼搏。还总结了以下宝贵经验:一是学校对人才引进的高度重视。二是相关科研平台的建设以及重点方向的布局工作。郭雄教授认为,国家及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发挥了引领作用。三是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郭雄教授、周洪教授、黄辰教授认为,大部分高水平研究成果都有国际合作背景,加强国际合作既能吸引大量资源、推动学科发展,也能与国际顶尖学者合作,促进高水平研究成果产生。四是追求极致的科研精神。
深化改革 聚力发展
  围绕“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各位教授提出,创新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围绕立德树人、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体制机制等大胆改革创新,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力支撑。郭雄教授认为,要改善创新发展的“软环境”,营造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优良学风,鼓励原始创新,尊重学科差异,破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王坤正教授认为,要重视创新意识,营建传承创新、有责力行的良好氛围,集思广益,共同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才培养方面:李磊教授认为,对人才的培养需要思想统一,从顶层进行布局。吕社民教授认为,要加大对基础医学教育方面的投入,增加医学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数量,在教学上实行“高原工程”,补齐短板,提升医学教育质量。黄辰教授认为,要强化、优化教育系统,一定要把本科生和研究生贯通式教育发扬光大,在创新港做好本科生高年级的贯通式教育布局。张彦民教授、曾令霞教授结合此次新冠疫情暴露出的问题谈到,要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指导,加强对国家急需人才如高层次专家型公共卫生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队伍建设方面: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推出强化人才引进的政策、方法。李生斌教授认为,要大力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实行医学队伍“倍增计划”。张彦民教授认为,学校层面要提供灵活的政策支持,尽快出台教师兼聘的有关政策,破除学院壁垒,解决成果归属划分的难题。吕社民教授希望学校增加具有医学背景的中层干部,将对教师的考核权下放至各学院。周洪教授和张彦民教授认为,要提供雄厚的资源支持,增强人才引进竞争力,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黄辰教授认为,团队考核机制应该是未来主要的考核机制,因此,在人才引进时,要加强团队文化建设,思考他们如何与现有团队进行融合,并制定使年轻人脱颖而出的长期培养计划。夏育民教授认为,在人才引进的机制体制上,要不拘一格建立各类层次的人才梯队。
   科学研究方面:郭雄教授认为,要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作用,建好地方病防治实验平台,利用各种力量提升医学部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大项目承担能力,不断产生能够代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核力量”的重大创新成果,解决“卡脖子”难题。吕社民教授认为,要以医学研究为基础,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做好医学前沿领域的布局。周洪教授认为,要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加强团队建设、学科交叉,在临床上做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突破性的研究,保障研究项目有深度、有持续性、有创新性。黄辰教授认为,要在《英格兰》《柳叶刀》这种顶级的杂志上做好布局,使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常态化。吴春生教授认为,要紧扣国家新政策、新举措,瞄准干细胞转化应用、脑计划、器官芯片、人工智能、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研究领域,进一步整合现有平台和资源,凝练研究方向,找准突破口,提升整体研发水平。张彦民教授计划依托创新港平台,汇集人才,在药学领域建立一支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团队。
   学科建设方面:李磊教授、薛武军教授、王坤正教授、周洪教授、黄辰教授、吴春生教授、张彦民教授、屠军波教授认为,要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进行更大范围的一级学科交叉甚至是学科门类之间的交叉,特别是医工交叉。郭雄教授认为,要不断强化基础研究能力,推动学科交叉和资源整合。王坤正教授建议整合资源,重点扶持几个优势学科,把若干学科发展成全国前10,提升学科的影响力。吴春生教授希望学校精心部署,提供经费支持,引导学科间的发展与合作,建强交大生命板块。夏育民教授认为,学科发展不能搞平衡,要向高精尖领域开展前沿研究,把一个或者几个方向做出特色、做到极致,并在引人、硬件等资源方面有所侧重。
   创新港建设方面:教授们认为创新港的启用会使学校发展有一个大的拓展,未来将会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李磊教授认为,在创新港要以领军人才去引领平台建设,加强相关问题的研讨和意见听取。郭雄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谈到,在创新港要加快推进环境相关重大疾病发病机制与防控研究及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加强重大突发性传染病防控研究及基地建设。王坤正教授、吴春生教授认为,要借助创新港平台加强学科合作,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产出更多重大研究成果。周洪教授认为,要利用创新港做基础性技术研究、前瞻性研究。
  此外,教授们还从国际交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谈了意见建议,李磊教授认为,要转换国际合作交流思路,制定灵活的政策和制度,建议加强与欧洲、日本等国家的合作,要重视利用好有国际交流背景的人才,加强后续人才培养。他们还表示要在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中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为交大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目标牵引 扬帆远航
  教授们坚信交大未来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李生斌教授、吕社民教授希望五年后的交大能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医学学科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周洪教授认为未来的交大应更具包容性、开放性。黄辰教授建议在开放度上向南方高校看齐,破除思维桎梏,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张彦民教授希望五年后的交大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相当数量学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的高等教育学府。
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邮编:710061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访问量: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