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为生命之光

交大医学人在第十九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评选表彰中斩获五项殊荣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日期:2020-04-29     浏览次数:
  五四火炬,薪火相传。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由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青联主办的第十九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评选表彰活动结果揭晓。作为陕西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经过基层推荐、资格复核、评委投票、组织考察等程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岳、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正良、王岗脱颖而出,获得“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称号;西安交大一附院“抗新冠肺炎”青年先锋队、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因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表现,荣获“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获奖数量全省第一。
550名青年急先锋,“疫”线闪耀青春之光
  湖北武汉等多地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交大一附院共青团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立即行动起来投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及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治工作专题会议”精神,号召全院青年发扬“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的精神,积极投身到医疗救护、院感防控、科普宣传、心理疏导、秩序维护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去。1月25日,医院青工部团委发布了《致全院团员青年关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倡议书》,宣布将要组建院级“抗新冠肺炎”青年应急先锋队,支援武汉疫区前线及院内抗“疫”一线。倡议一经发出,在一附院广大团员、青年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踊跃报名。短短几天时间,包含550名队员的一附院“抗新冠肺炎”青年应急先锋队组建完成,涵盖医疗、护理、医技、行政后勤等各岗位各序列的青年职工,为了加强对团支部的引领、组织和保障,经院团委批准,火线成立了青年应急先锋队团支部。
  在战“疫”期间,先锋队中涌现出一大批个人及团队典型:“抛下两岁孩子第一时间奔赴前线的第一批援鄂队员王沙沙”“武汉抗‘疫’前线申请火线入党的90后护士陈萍”“85后抗‘疫’医生夫妻档李建州李晓青”“为减少感染剃发出征的东院九姑娘”“舍小家为大家的哺乳期妈妈张贞”。他们挥别家人,扛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职责担当,义无反顾奔赴疫区,分别在武汉市第九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开展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为国分忧、甘于奉献的青年先锋队事迹被团中央官微及国家卫健委官微“健康中国”等权威媒体报道。
144名“交二”援鄂医疗队员,逆行绽放大爱之光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20年1月26日开始,组建三批援鄂医疗队共144人驰援武汉,因其中涌现众多心怀大爱的感人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华商网、阳光网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交二”援鄂医疗队员中当中既有各类各层次人才,也有曾经援藏、援疆的干部,也有获得过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多项荣誉的白衣俊杰,为全力救治患者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三支医疗队分别在武汉市第九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和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临床一线救治危重症患者。进驻各院区开展工作以来,三支医疗队提高医疗质量、优化诊治流程,医疗救治高效有序、医护协作有机配合、医患和谐温暖人心。他们不惧感染风险,为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实施第一例气管插管;第一时间果断决策,为新冠肺炎合并硬膜下出血的患者实施钻孔引流术;紧贴临床实际,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贡献着“交二方案”和“交二智慧”。
  在“交二”战“疫”的经历中,有三天时间最为令人印象深刻。2月17日晚,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一名85岁高龄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生命垂危,“交二”援鄂国家医疗队不惧感染风险,为患者紧急实施了首例气管插管及有创呼吸机治疗,使得患者病情趋于稳定。2月10日,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救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重型);I型呼吸衰竭;2型糖尿病”重症患者在武汉市第九医院出院。2月18日,援鄂国家医疗队救治的首位患者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出院。2月19日晚,为进一步优化该患者的治疗方案,医院安排了感染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的专家团队与医疗队前线医护人员开展远程会诊,取得良好效果。三批医疗队的每一位队员,不论职务、不管职称都毫无怨言,扎根在临床一线守护着病人的健康,因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西北ECMO先锋”,求真务实永葆仁心之光
  吴岳,生于1983年,博士研究生学历,归国博士后,教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九三学社成员,国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截至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20篇论文,曾先后获得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担任1种国际期刊编委及5种国际期刊审稿人。
  2011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内科学博士学位后,吴岳赴美国Oklahoma大学继续深造。2015年,在美国取得一定学术成就的他,听从祖国召唤,毅然回到陕西这片热土,致力于推动国内心血管医疗与国际接轨,为西北地区心血管急救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吴岳积极整合一附院各科优势力量,建设起西北首个且是唯一的国家级胸痛中心,目前已累计抢救胸痛患者7000余人。他时刻谨记“时间就是生命”,24小时随时待命,每年工作超过300天,年手术量达600余例;多次从死神手中抢回救心跳骤停、重症休克患者的生命,开创多个“西北第一”,如西北第一例VV-ECMO救治重症肺栓塞、西北第一例清醒VA-ECMO联合介入手术救治心梗合并休克、西北第一例院外循环支持下心肺复苏术(ECPR)、西北第一例肾动脉冷冻治疗高血压,被多家媒体报道。
  基于国内外的学习研究经历,吴岳建立了心血管转化医学课题组,遵循转化医学规律,坚持“课题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学术思路,致力于冠心病和急性心梗的临床及介入治疗学研究,在Nature Medicine(影响因子为30.3)等期刊发表论文13篇,被引用400余次,多篇论文被世界顶级期刊引用或述评。
  在新冠肺炎席卷全国的关键时刻,他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当接到武汉的呼救电话后,他立即联合两地三院远程医疗,成功抢救新冠肺炎合并急性心梗的故事被广泛流传。此外,他参与撰写的《中国医师协会新冠肺炎防控下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被葛均波院士及中国医师协会定为在全国推广的蓝本。
“急诊主心骨”,恪尽职守心怀乐观之光
  张正良,生于1982年,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曾作为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在西藏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工作服务一年。截至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余篇;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先后荣获第一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优秀管理者奖”、 西藏阿里地区“优秀援藏干部”称号、陕西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学分会“优秀青年急诊医师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等诸多奖项。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张正良作为陕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副领队,率队驰援出征武汉。在战“疫”前线,担任医疗组长、病区主任,全面负责诊疗流程、治疗与评估方案制定,落实医院管理督查,所在医疗队先后收治患者113人,出院/转出104人,实现全队“打胜仗,零感染”。因其在抗击疫情中的突出表现,还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2015年8月,张正良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申请援藏,作为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张正良不惧高原风险,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思想觉悟,以行动履行共产党员实践中央会议精神的诺言。阿里地区地广人稀,第一时间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有效救治是制约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张正良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负责筹建医院ICU、建设急诊科,大幅提高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他还承担了医疗队科研教学工作,制定授课计划,开展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提升当地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在百忙之中,张正良还投身到医院“二甲”创建工作中,改进医疗管理,负责医务科建设、为创建“二甲”提速,完善制度,规范流程。此外,为全面提升当地卫生医疗水平,张正良着眼全局,从基层入手,为当地居民科普急救常识,提高医疗卫生意识。
  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张正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病区接诊流程、医师职责等,总结出“一体化、两岗位、三线制、四定床、五补充”的管理方案。在提升病区医疗质量方面,张正良以身作则,深入一线污染区开展诊疗,指导危重患者气管插管与有创呼吸机使用,调整诊疗方案,开展心理疏导,努力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此外,他还组建了医疗质控小组,定期召开医疗质控会议、疑难与死亡病例讨论,总结经验和教训,落实核心制度,提升团队诊疗质量。
“重症守护神”,初心不改护佑 生命之光
  王岗,生于1982年,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2018年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A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截至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论著29篇,曾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青年科技奖等诸多奖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他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副队长,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第十组副组长,并以副主编参与编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西医结合防治手册》,造福更多的患者。
  2007年,王岗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毕业后,获“王宽诚奖学金”资助赴英国伦敦国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曾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鸡胚腮弓在体基因干扰技术来研究动脉平滑肌细胞发育,先后证实了CBX3和HnRNPA2/B1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了靶点。留学归国后,王岗回到母校,带领团队开展了多项临床数据挖掘工作,为心脑血管事件预防及重症患者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重症医学权威期刊Critical Care Medicine(影响因子为7),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被多家知名媒体相继报道。
  在临床治疗中,王岗凭借良好的医学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使众多危重病人转危为安,组织率先在全省开展血栓前四项指导下的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监测与治疗,已经成功救治多名脓毒症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
  在新冠肺炎爆发初期,王岗在第一时间请战出征,担任西安交大二附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副队长、医疗组组长、联络员。通过建立医疗队科学管理制度、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及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等指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制定个体化抗凝方案、加强以大剂量VC为基础的抗氧化治疗,结合中医药治疗,优化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取得了喜人的重症患者治疗效果。
新时代五四精神践行者,线上团课传播英雄之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西安交大医务人员响应号召,先后奔赴疫情防控阻击战第一线,在投身“武汉保卫战”的无畏实践中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新时代交大医学人甘于奉献、情系民众、大医精诚的责任和担当。自3月25日起,交大战“疫”英雄们陆续通过线上给全体交大团员青年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战“疫”纪实团课,在线人气超20万。
  团课中,交大驰援抗武汉疫”线的白衣英雄们,通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一线的视角,以“在为重症病房和死神赛跑的55天”“阳光背后的故事”“战‘疫’期间的爱与温暖”“逆行抗‘疫’中的成长”等多元角度和主题的分享,为大家讲述亲身经历的战“疫”故事和真实的心路历程,既有“言传”又有“身教”,积极传递昂扬向上的正能量,成为交大青年的英雄榜样。
    听完意义非凡的线上团课,西安交大的青年学子们震撼于武汉医疗前线医护人员的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的勇敢,又感动于他们临行前眼含泪水的柔软。通过他们讲述的真实故事,交大学子们纷纷表示感触良多,收获良多。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来自励志书院理试902班的傅星凯认为,在时代的洪流里,总有负重前行的“逆行者”,而在国家和人民面临重大挑战的时候,交大人的身影从未缺席。身为交大的青年学子,自当发扬西迁精神,弘扬“四面旗帜”,不畏艰险,有担当、勇作为。来自启德书院规培83班的医学生吴迪勉励自己,要向交大的战“疫”英雄们学习,他说自己正在为成为一名医术精湛而又怀抱仁心的医务工作者而不懈努力着。来自启德书院的医学生王倩囡表示,要认真科研学习,早日接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火炬,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抱薪。
  冬去春来,山河无恙。来自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硕8054班的石晓景、医学部规培92班的李小朵谈到,老师们驰援武汉的英雄事迹令人动容。无论是背起行囊出征的果敢,还是防护服下的默默守护,亦或是互起绰号的苦中作乐,这就是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正是他们的微笑和医者初心打破了武汉城的至暗时刻,带来樱花绽放的破晓时分。
  孰知边庭苦,犹闻侠骨香。来自化工学院硕9133班的付涛谈到,听战“疫”英雄们讲战“疫”故事,这是与英雄们距离最近的一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从医务工作者到人民子弟兵,从公安民警到基层干部,从志愿者到快递小哥,青年人的身影从未缺席。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交大先辈们书写的西迁精神,应由我们继承、发扬,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爱国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
  白衣执甲,使命必达。转眼“五四”已逾百年,在经历过2020年这个“特殊的冬天”后,五四精神绽放出了愈加璀璨的光芒。不论是张正良、吴岳、王岗坚守医者初心,还是一附院“抗新冠肺炎”青年先锋队、二附院援鄂医疗队的青年医护们勇担家国重任,无不体现出新时代青年的正能量态度和崇高的价值追求,为五四精神增添了一抹新的时代内涵。“没有生而无畏,只有选择英勇”,对于全体交大人而言,也自当以“陕西青年五四奖章”个人和集体的获得者为楷模,以五四精神为引领,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之中,爱国奋斗、奉献青春。
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邮编:710061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访问量: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