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6日,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研究联盟、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的第二十一期医学教育文献研读会顺利举办。本期文献研读会的主题是“医学课程整合”,来自全国医学院校的70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线上研读会。研读会由西安交通大学孟列素教授主持。本次文献研读会邀请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课程整合办公室主任刘进军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课程整合办公室副主任张澍副主任医师进行文献分享,邀请到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闫剑群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原院长吕社民教授进行评议。
刘进军教授分享了题为(The Clinical Anatomy and Imaging Laboratory: Vertical Integration in the Preclerkship Curriculum)的文章,2019年5月发表在 MedEdPORTAL 。该文始终贯穿着用基础知识服务临床工作的宗旨,从课程设置入手,合理交叉,避免重复,将基础解剖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病例相结合,通过工作站的形式,将临床教师、基础教师、高年级学生以及影像学相关技术人员有机组合形成教学团队,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体会解剖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理解为什么要学好解剖,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文献开展的课程整合方式使基础老师走进临床一线,让学生重温并理解基础知识的临床价值,提供了医学课程整合的思路与范例,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刘进军教授也分享了国内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导致了基础临床脱节、临床能力不足、医教协同不够、医防融合不够、医学人文弱化等问题,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在课程整合和实践整合方面的工作,其中计划开展的多师授课与文献中的多学科教学团队遥相呼应,也提示这种多学科教师形成教学团队的授课模式,可能是未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
张澍副主任医师分享了题为 (Simulation 2.0: Integrating Basic Scientists and Clinicians in a Simulation Environment) 的文章,2020年7月发表在 Medical Science Educator 。该文通过主诉和关注模式进行模拟教学,学习主诉相关知识,以面对SP为主要形式,由基础、临床和伦理教师共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知识、提升临床思维和基本技能。张澍副主任医师认为,这种方式增加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接触机会,增强临床推理能力。同时也基于文献提出了若干问题与思考,如体征是否也可作为主线,如何发挥基础教师在实习过程中的作用,如何确定课程整合的内容与范围,如何营造临床氛围和情景,如何实现整合课程中的模拟医院,启发我们在开展课程整合时需要着重思考这些问题。
在专家评议环节,吕社民教授认为整合课程实际上是多学科和多专业之间的整合,其范围可大可小,可以在实验课、解剖、影像、心血管间进行整合,也可以在更大范围整合。而且随着课程整合理念的改变、课程设置的改变,产生了不同的方法。课程整合有很多优点,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医学在不断整合的同时,也朝着越来越精细的方向发展。整合课程在提升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可能会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整合课程的设计中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另外,我们也需要强调医学的同质化教育,采取不同的策略形成一些范例,从而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学校。
闫剑群教授认为尽管医学整合课程已经在国内蓬勃发展,但有些基本问题依旧存在。第一,整合究竟如何来精确定义,尽管目前已渐趋一致,但还是存在认知差异。第二,大家认知差异更大的是如何设计,怎么样使设计更科学更合理,如何实施能够使其更完善、更高效。第三,存在争议最多的就是对于整合课程的评估,这与提高临床胜任力直接有关,目前对于整合课程教育效果的评估不足,需要建立准确全面的评估体系。在欧洲将整合分为三个层次,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及双整合。这两篇文献都属于纵向整合,都是基于临床开展的整合。模拟辅助的整合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是场景学习的工具,是一种有目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它对于患者安全十分重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优势。但它不是临床经验的替代,只能是部分替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模拟医院融入整合课程的改革发展,对于整合式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临床胜任力的提升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在交流讨论环节,西安交通大学人才培养处副处长王渊针对观众提问介绍了该校在医学课程整合工作中的经验,指出要通过机制体制提高教师对整合课程的认可度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西安交通大学经过多年实践培训了大批教师,在改革过程中更新理念,边学边建,同时促进基础和临床老师的合作,慢慢地形成了整合课程的教师团队。在体制方面,学校成立了跨院跨学科的器官系统整合教研室,基于器官系统整合建设了18个教研室,有专项建设经费、教学运行费和研究费用。而且在经费使用方面推出了一些新的举措,通过项目推动基础和临床老师围绕一个科学问题,共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增进基础临床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另外,将基础、临床、预防、思政、人文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整合,编撰出版了人民卫生出版社首套国家级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材,目前已完成第二版的出版发行,促进了西安交通大学器官系统整合课程范式的推广应用。
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兰学立主任医师提出,有观众认为整合课程开展最大的问题应该是缺乏合格的教师,但这并不是因为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不合格,而是因为真实临床工作中亚专业分科越来越细,教师的知识面越来越窄、越来越深,从而导致了教师的整体思维有所欠缺。但是实际上教师并不是选拔出来的,更多的是整合课程过程培养出来的。整合课程有两条非常重要的线,一是知识结构的整合,也就是知识迁移,二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这两篇文献都是以案例为基础,有一定的临床问题,那就意味着要运用我们的知识来解决它,进而去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如果这两个目标达到了,教师也就从不合格逐渐走向合格。整合课程的开展对临床医生也有提升作用,这也是基础反哺于临床的一种形式。
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颜虹教授指出,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而最为关键的是组织者。教务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应该是这项工作的推动者。他们负责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设计制度,解决经费,解决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把基础和临床的教师组合起来,打磨成一个有机的团队。我们的教师其实都没有问题,完全可以适应整合课程的教学。另外,可以由整合课程教研室以临床导向提出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问题,由基础和临床教师共同申请,由基础教师、临床教师、预防教师等共同形成一个有效的团队。此外,我们也需要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家一起,去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来做好这项改革。
最后,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王维民教授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他指出整合课程需更多地关注对象与目的。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课程整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培养临床医生,另一种是与MIT联合培养医师科学家。两种模式采用了两套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前者更多强调的是课程整合,后者主要采用传统学科模式。整合课程改革需要教学资源和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的支撑。课程整合是一种知识的组织方式和呈现方式,我们应该关注如何通过课程整合促进知识迁移,而学生作为参与的主体,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