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院系快讯 > 正文

院系快讯
院系快讯
医学部科研人员在心血管外科冠状动脉瘤诊疗方面取得成果
来源:第一附属医院    日期:2020-11-18     浏览次数:
  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与多学科合作在冠状动脉瘤疑难病例诊治方面取得成果,研究成果于近日以“亮点”形式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论文详述了该冠脉瘤的诊疗过程,特别是外科手术策略的选择以及利用心肌病理学探讨冠状动脉瘤的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状动脉瘤切除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等。医院心外科团队邀请多学科会诊,结合病史、辅助检查结果讨论病情。考虑到右侧冠状动脉除巨大动脉瘤外,无其他明显的弥漫性病变,可行冠状动脉瘤切除术及冠脉搭桥术。前降支和回旋支冠状动脉100%闭塞,对于此类病变,根据既往文献和经验,既可以选择PCI,也可以选择CABG。但由于两根血管都存在弥漫性病变、多发串珠样瘤样扩张,提示免疫风湿类疾病基础可能,如果选择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风险高,如果选择冠脉搭桥术,血管瘤再狭窄的风险也高,并且由于前降支和回旋支冠状动脉多发串珠样瘤样扩张,也没有理想的搭桥位置。因此,在多学科会诊和充分尊重患者意愿的基础之上,心外科团队最终决定选择冠状动脉瘤切除术联合冠脉搭桥术的手术策略,其余冠状动脉暂不做处理。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术后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纵隔闭式引流、抗凝、预防感染和规律口服药物。术后1年随访患者病情稳定。
  大约90%的成人冠脉瘤系冠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所致。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心外科联合多学科团队对切除的瘤体行病理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动脉壁组织广泛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性及钙化,结合弹性纤维染色显示残存弹力膜,镜下可见大量慢性炎症细胞(主要是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然而,结合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进一步的病理学研究,仍未明确导致慢性炎症改变的具体机制。
  该论文题目为《右冠状动脉瘤并发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闭塞》(Concomitant right coronary aneurysm and total occlusion of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and left circumflex artery)。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该论文的第一单位和通信单位,心血管外科闫炀教授和李勇新教授是该论文的共同通信作者,作者还包括心血管内科李国良和李倩。此外,该工作的顺利完成,也得到了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主席John D. Day教授、一附院病理科张冠军教授、肾脏内科病理实验室兰平医生和医学影像科荐志洁医生,以及西安交大法医学院病理系王振原教授的帮助。该工作得到了一附院临床研究中心面上项目和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
  《欧洲心脏杂志》系列期刊为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的官方会刊,是心血管领域的知名期刊,包括心血管介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血管影像、案例报道等多个方面。这是继医院血管外科闫炀教授团队2019年首次在《欧洲心脏杂志》子刊发表论文后,团队再次在ESC系列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邮编:710061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访问量: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