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过去不久的“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标兵”答辩大会上,来自医学部的黄大耿博士在台上用短短5分钟向在场所有老师同学展示了自己在恩师郝定均教授指导下于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SCI论文、专利、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特邀讲师、学术组织委员、医师协会优秀工作者,他用这些名词串起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涯,也凭借这些突出的成绩获得了在场评委的青睐,在22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5名“优秀博士生标兵”之一。
科研之路:钻之弥坚
黄大耿是来自医学部2014级的博士生,师从我国著名脊柱外科专家郝定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脊柱外科。在采访中他说,“我认为任何一个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必定需要往纵深处继续挖掘。”所以在2012年选择了导师后,他就在恩师的指导下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具体主攻人体上颈椎的研究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他一方面刻苦钻研,紧跟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挖掘新的突破点;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临床实践,既提高了手术操作技能,也从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因而短短4年时间,他已经发表了学术论文35篇,包含SCI论文20篇(第一作者SCI论文12篇),且绝大多数文章发表在脊柱外科领域的两个权威期刊《The Spine Journal》(北美脊柱学会官方杂志)和《European Spine Journal》(欧洲脊柱学会官方杂志)。
同时,因在临床手术中受困于原有手术器械的局限,他在恩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尝试着改良手术器械并取得了成功。目前他已在这一方面获得了4项国家专利,并且这些专利产品都已经应用于黄大耿博士所在的西安红会医院,极大的提高了手术的效率。除此之外,他作为第四完成人参与完成的“脊柱损伤修复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课题,获得了201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无疑是对他科研能力的又一极大认可。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当然离不开背后一点一滴的努力。黄大耿曾在他的朋友圈中这样写道,“又工作到误了饭点,只能一个人在空荡荡的餐厅里吃饭。”可见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凝结了他日复一日的努力。甘于寂寞、醉心科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是黄大耿科研路上一直坚持的信念,因为“既然选择,就要一路走下去”。
但他也坦然,科研之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深入研究,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会越多。但是挑战越多,动力越大,他会一直秉持着最初学习医学时的那份勇气,不断向医学高峰发起挑战。
学者之路:扬帆起航
2015年,黄大耿博士获评了“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2015年度优秀工作者”,既是所有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也是唯一的一名在校学生。他还作为“特邀讲师”在2015年亚太脊柱峰会、2016年亚洲脊柱年会上授课,并连年受邀参加北美脊柱年会、美国骨科医师年会、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等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并作专题演讲。在2015年的北美脊柱年会上的学术报告入选了“Best Paper”环节,是当年唯一入选的来自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报告。而在今年3月份于美国奥兰多举办的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年会中,黄大耿博士作为本次大会上仅有的两名来自中国的大会发言人之一,在第一天的会议上进行了口头报告,获得了许多参会专家学者的赞誉,还被国内专家称赞为“中国的骄傲”。
可以说在恩师郝定均教授的指导下,黄大耿博士在脊柱外科领域已经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并具有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他现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脊柱感染学组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柱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指南编委会学术秘书、北美脊柱学会会员、国际脊柱内固定学会会员。还是中国医师协会官方指南《成人急性寰椎骨折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的编委,以及SCI收录期刊《BMC-Musculoskeltal Disorders》的审稿人。
年仅28岁,他便已在脊柱外科领域得到了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认可,对于博士生来说是极为罕见的。但他却一直表现的十分谦逊,采访时还说,每当他受邀去外地讲学,被年纪高于自己的医生和学者称为“黄老师”时,心中还是无比惶恐的。而且他还常怀感恩之心,不断强调,他现今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与恩师郝定均教授的指导、红会医院团队的支持、医学部及母校提供的平台是密不可分的。虽然仍为在校学生,但在从学生逐渐转变为青年学者的转型之路上,他已经踏出了扎实的第一步,相信凭借着他对待学术的专业精神,未来一定能在这一领域上大有作为。
医者之路:不忘本心
采访之初,谈及为何要选择读医时,他说就是最简单的想要治病救人的冲动。也正是在这一初心的驱使之下,使得他面对大部头的医学书籍时没有后悔,面对高深的医学理论没有却步,在患者充满期冀的眼神中不断突破自己,也给病人带来治愈的希望。
到目前为止,黄大耿已经参与完成了高难度的上颈椎手术近100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手术经验。同时,他每周都会跟随恩师深入门诊一线,认真接待前来就诊的病患。对待预约做手术及手术后来复诊的病人,从问诊到检查,他会至少用半天的时间一路跟随,并且主动向病人和家属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不论他们何时询问手术或跟治疗相关的问题,都会及时回复,不让病人和家属揪心。他深知,对病人和家属来说,检查单上的医学名词都太过专业,所以在和他们的沟通当中,黄大耿都会耐心且竭尽所能地用简单的话语进行解释,确保他们对手术和所患的疾病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身为医者,他能切身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所以在闲暇时,他积极投身于公益活动,多次参加大型义诊,帮助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还会主动协助家庭贫困的患者申请“智善公益基金会”的资助。
孙思邈说“善行医者,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黄大耿即是如此,对待学术,有如赳赳武夫般的自信与气度;对待病患,却心细如发、细致谨慎;遇事能考虑周全、灵活应变;为人则端正不阿,胸怀大义。如此之人,的确担得起“优秀博士生标兵”的称号,也值得我们所有交大学子向之学习。
医学部研工办
西安交通大学记者团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