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医工结合,师承创新”
一附院教育部创新团队外科梦工场举办2015年教师节座谈会
来源:    日期:2015-09-10     浏览次数:
    仰止弥高,钻之弥坚。在第31届教师节来临之际,9月2日下午,一附院教育部创新团队外科梦工场举办了以“医工结合,师承创新”主题的教师节座谈会,共叙“学科交叉”,共话“承志创新”。
    学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颜虹,校长助理、医学部副主任吕毅,医学部人才培养处处长张明、副处长吴小健,原生物医学工程系创始人黄诒焯教授及其团队,生命学院张镇西教授,机械学院彭年才教授,二附院副院长李宗芳教授、普通外科曹罡教授,一附院潘承恩教授、影像科杨健教授,先进外科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刘正稳教授、李建辉教授,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吴荣谦教授以及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浩博士等出席了座谈会。来宾和外科梦工场的师生40余人,大家欢聚一堂,共话师生情谊,畅谈发展未来。座谈会由李建辉教授主持。
    首先,吕毅校长助理代表外科梦工场对颜虹副校长及各位专家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节日的问候,特别向87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的黄诒焯老先生以及仍然工作在一线岗位的潘承恩教授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和敬佩。
    吕毅校长助理在讲话中谈到,今年是外科梦工场第二次召开医工结合的教师节座谈会;西安交大的医工结合交叉研究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创建于1978年,是我国第一批设立该专业的学校,1988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建立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专业实验室,1998年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000年建立了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直都有专家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二附院刘效恭教授和西安化工研究所田霞教授合作研发的“TH胶”栓堵曲张的胃冠状动脉被写入1984年的《国际外科年鉴》中,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大部分生物胶就发端于此。一附院骨科耿介教授和外校工科教授做骨科力学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全国也是很有名气的。近几年,生命学院张镇西教授和一附院杨健教授在影像方面医工结合的工作也出了很多成绩,但是总体来讲,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同时,吕毅助理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走访,利用详实的数据将我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在医工结合研究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指出在平台建设、研究方向、经费支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吕毅校长助理表示,医工交叉研究是一个很新的方向,一附院外科梦工场近几年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切实感受到了交叉方向的成果为病患带来真正的利益,更是一个学校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桥梁。2014年,学校提出西咸新区科技创新港以来,学校对医工结合这个方向非常重视,颜虹副校长在医学校区多次动员,希望在西部创新港建立MED-X研究院或医工结合研究院等,把我们医学医工结合的板块和临床服务的专家团结在一起,共同围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康复和预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随后,颜虹副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对在座的前辈和老师表达了诚挚的教师节问候。同时,他分析了曾经辉煌的生物工程系的历史以及目前发展缓慢、滞后的各方面原因。他强调,随着医学体制的理顺和医学部的成立,医学部和生命工程学院有责任共同将这项工作推进下去,要找好医学和医工的结合点,好好地把这项工作做下去,他希望大家能认识、了解这个问题,把医工结合的项目做成气候,做成体系,坚持不断设计,注重人才培养,真正的把各学科交叉起来,也让学生享受到学校这种更好的综合资源。
    在讲话中,颜虹副校长指明了我校医工结合的发展方向,他说,医学工程、医学与工程以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目前是国家的一种需求,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到如此的程度,需要更多的中国人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和医疗仪器设备,将其应用到教学、研究以及疾病的临床治疗上,这是我们急迫需要的。
    颜虹副校长说,随着科技创新港物理空间的拓展,在创新港也有医学版块的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在创新港的拟建设区域面积为6-7万平方米,将建设成为整合陕西、西北、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医学科学研究资源的集成式的大型研究平台。协同创新中心下设6个中心即转化医学研究中心、MED-X研究中心、生物证据研究中心、血管药物开发研究中心、生物诊断与治疗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公共卫生)研究中心。他说,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就是瞄准国际生命医学学术前沿,围绕国家和特别是西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人口与健康领域重大需求,按照西部科技创新港总体战略布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项目带动、成效优先、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凝练特色优势方向,汇聚领军拔尖人才,注重整合平台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关键领域创新突破。
    颜虹副校长表示,医工交叉、医工结合方向的发展和进步是提升我校医学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配合省卫计委成立陕西省药物体制改革中心,希望在年底能推进陕西医学科学院的建立。随着学校西咸新区科技创新港的建立,物理空间的拓展,希望生命学院和医学部将这项工作推进下去。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中,尤其是随着西部创新港的建成和使用,学校将大力扶持相关学科开展平台、人才等多方面建设,力争尽快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医工结合研究中心,最终实现根植陕西、立足西北、面向全国、辐射一带,服务人民健康的目标。
    会上,一附院院外科梦工场柯梦云、王浩华两位博士分别向大家回顾、汇报了医学部及附院老一辈专家在医工结合方向的研究成果以及外科梦工场创新实践进展,随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黄诒焯教授也发表了讲话,他对吕毅教授及其团队的邀请表示深深的谢意,他深情的回顾了原西安医科大学生物工程系的创建经过、发展历程,他坚信,我校未来医工结合的发展方向充满希望,也祝福大家在医工结合领域能不断开拓创新,铸就辉煌。
 
    接着,潘承恩教授、李宗芳教授、张镇西教授、刘正稳教授、曹罡教授、彭年才教授、杨健教授、吴荣谦教授、孔澍老师也分别做了发言,他们对吕毅教授带领的外科梦工场团队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以磁压榨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在外科领域拓展应用的指导性建议,回顾了刘绍诰教授在开展门静脉高压外科治疗方面所取得的开创性成果以及合校前与原西安医科大学黄诒焯教授团队、一附院陈美兰教授等开展的交叉研究成果并奠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介绍了生命学院“生物医学光子”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和肯定了以医学为主导开展医工结合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对医工结合未来发展的展望。
    最后,吕毅校长助理做了总结发言。他谈到,举办此次座谈会的目的,就是要汇聚校内做医工结合方向的专家教授,碰撞思维火花,彼此沟通交流,以达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多方努力、共同发展的目的,最终,加快我校在医工结合方向的研究步伐。
    会上,吕毅教授正式提出拟筹备“西安交通大学医工结合研究会”的想法和建议,他建议大家从交叉和热点等方面入手,希望并以此为契机,更好地促进相关工作开展,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他说,成立医工结合研究会致力于在这方面有志的学者,围绕疾病的投入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方法,必须要结合交叉,这样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就渗透到了医学里,传承非常重要,要加大支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力度,以交叉来促进创新,以创新来促进发展。
    吕毅校长助理在讲话最后对大家在学校发展的光辉历程中,呕心沥血、默默耕耘,为推动学校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他希望,广大师生要秉持严格的师道,坚守崇高的师德,刻苦钻研,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做出新贡献。
    在座谈结束后,颜虹副校长为黄诒焯教授、潘承恩教授敬献了盆栽,以表达对两位老前辈的崇高敬意和深切问候。
 
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邮编:710061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访问量: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