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11月重点科研速览
来源:医学部新闻中心    日期:2021-12-06     浏览次数:
  11月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取得多项科研新突破,硕果累累,成就颇丰。特选部分重点科研成果速览回顾。
马现仓、朱峰团队破解精神分裂症肠道-免疫-脑轴新机制
  11月2日,马现仓、朱峰团队精神分裂症肠道-免疫-脑轴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Systems biological assessment of altered cytokine responses to bacteria and fungi reveals impaired immune functionality in schizophrenia》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于Nature杂志旗下国际精神疾病领域顶级期刊《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
  该研究系统比较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对细菌、真菌和微生物配体等十种病原刺激剂的免疫响应,揭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PBMCs对病原体刺激的异常细胞因子反应模式。该研究描绘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免疫功能受损的分子和细胞基础,并提出先天免疫损伤、病原体清除减少、精神分裂症发展过程中增加的细菌代谢产物易位和先天免疫反应钝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身免疫激活、神经炎症和大脑异常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第一附属医院联合四川大学研发中国国产ECMO进入临床阶段,取得重大突破
  11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布与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联合研发的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在国内率先进入临床阶段。此次研发的首套国产ECMO系统成功应用于临床,有望显著降低ECMO产品的国内售价,推动ECMO技术向基层医院普及,使更多急危重症患者受益。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院长袁祖贻介绍,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团队已从事ECMO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超过20年。ECMO可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然而其核心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设备及耗材价格昂贵。研发团队完成ECMO离心泵设备及全系列耗材的样品试制,并进行了针对抗凝涂层的大动物实验。在本项目研发中,团队充分分析比较了国外同类产品的优缺点及临床使用存在的问题,设计出针对国内临床需求的国产化ECMO。
吕毅、锁志刚、唐敬达团队研究出 “磁辅助-水凝胶粘接”肝脏移植新模式
  11月10日,吕毅、锁志刚、唐敬达团队最新成果《Adhesive anastomosis for organ transplantation(粘合吻合法在器官移植中应用)》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于生物医学领域顶级期刊《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 影响因子14.593)。
  吕毅教授团队与哈佛大学锁志刚教授团队以及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唐敬达副教授团队合作研究出“磁辅助-水凝胶粘接”血管吻合技术。该技术利用磁辅助实现血管快速接通,并为水凝胶提供涂抹面积和形成强韧粘接所需的外部压力。待水凝胶形成强韧粘接作用后,撤除磁铁,无须再进行二次针线缝合。团队已成功将“磁辅助-胶粘接”血管吻合技术应用于大动物肝脏移植实验,血管吻合口牢固,血流通畅,术后动物恢复良好。
第一附属医院联合研发的世界首台30W蓝激光手术设备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使用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西安蓝极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世界首台输出功率30W蓝激光手术设备,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投入临床使用,实现了国产重大医疗器械在半导体激光领域自研、自制的重大突破,解决了激光治疗领域“临门一脚”的难题。
  一附院贺大林教授团队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在多次对比后发现蓝激光比其他医用激光光子能量更高、安全性更好,可有效切除各种软组织。基于医工结合的思路,贺大林与穆力越合作进行蓝激光医疗设备的研发,并经过五年的科研攻关、临床试验,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30W蓝激光手术设备且在近日投入使用,已成功实施两例手术。术中使用设备进行肿瘤整块剜除,切除效率高、噪声小、可视性好,无闭孔神经反射,术中无任何出血,无碳化组织(有利于伤口愈合)。术后第二天患者尿管引流清亮,病情平稳,感觉良好,已进食和进水,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公共卫生学院张磊教授团队研究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成本效果新突破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澳传染病联合研究中心张磊教授和沈明望副教授联合纽约市西奈山伊坎医学院李岩副教授建立了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评估了美国当前的加强针接种是否具有成本效果以及具有成本效果所满足的条件。该研究成果发布在Medrxiv预印平台上(尚未经过同行评审),将为各国制定新冠加强针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全球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模拟了在10万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使用和不使用加强针两种策略。结果表明,与不使用加强针(只接种两针)相比,使用加强针在180天内将增加3.7个质量生命调整年,同时节省330万美元,从而是节省成本的策略(cost-saving)。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使用加强针是否具有成本效果高度依赖于每日发病率,对于效果较弱的疫苗来说,使用加强针在发病率较高时仍可能具有成本效果。尽管如此,在制定加强针策略时仍需考虑疫苗的公平性以及如何平衡第三针人群覆盖与尚未接种人群第一针、第二针覆盖的问题。
乳腺外科何建军教授团队在《PNAS》发表原创性科研成果
  近日,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为第一完成单位及末尾通讯单位的原创性研究(Original Article)“HIF-1-regulated expression of calreticulin promotes breast tumorigenesis and progression through Wnt/β-catenin pathway activation”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杂志上在线发表。该项工作是乳腺外科何建军教授团队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Gregg L. Semenza教授合作、在转化医学中心刘培军教授团队的技术和平台支持下完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刘晓旭博士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Gregg L. Semenza教授、何建军教授以及张慧敏医生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发现钙网蛋白(CALR)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并且首次报道了CALR是HIF-1的靶基因。以上关于CALR的创新性发现填补了HIF-依赖/缺氧诱导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化与BCSC表型维持之间缺失的一环,为临床使用HIF-1和/或CALR的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公共卫生学院张磊教授团队为益生菌治疗儿童腹泻提供策略
  近日,其研究成果“Which Probiotic is the Most Effective for Treating Acute Diarrhea in Children? A Bayesian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在营养学期刊Nutrients (IF=5.717, 中科院top)发表。本文的第一作者为2021级硕士生李增斌,通讯作者为张磊教授,通讯单位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同时李超副教授和刘鑫副教授为文章共同作者。
  研究评估了不同益生菌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在EMBASE、PubMed和 Cochrane数据库中检索了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有关益生菌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纳入了84篇相关文献,共13433名儿童。主要结局指标包括儿童腹泻持续时间和腹泻超过两天人数,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儿童住院时间、第二天腹泻次数、呕吐持续时间和发烧持续时间。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了21种不同的益生菌干预措施的疗效,并采用GRADE评估体系进行证据等级评价。
医工交叉——细胞生物力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所林敏教授课题组发现力学效应可为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的力学感知和干性逆转/维持过程提供新途径。该研究成果以“N-钙黏素受体的力学结合可逆转间充质干细胞中力学驱动的YAP核定位”(Mechanics-driven nuclear localization of YAP can be reversed by N-cadherin ligation in mesenchymal stem cells)为题,在国际综合性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博士生张诚和助理教授朱鸿源博士为第一作者,林敏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卢天健教授、徐峰教授、吕毅教授、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Guy Genin教授等的大力协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西安交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西安交通大学医工交叉项目等的共同资助,实验测试得到西安交大分析测试共享中心的支持。
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邮编:710061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访问量: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