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光明日报】头版报眼:科学家在核心关键领域与新冠病毒“赛跑”的故事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20-03-05     浏览次数:
“揪出”狡猾的病毒
  科研需要攻关,更需要合作。如果没有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团队,我们不会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到了临床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我们的老师、科学家服务社会的意识很强,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实用的东西解决实际问题。我对我的学生想做的项目也是这么要求的:多、快、好、省,你的项目满不满足这4个字?不满足的话就去改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
  几乎与王新泉、张林琦同时开始这场“赛跑”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
  他的“战场”,瞄准的是一线医院拥挤的看诊人群隐含的风险。他要做的,就是要在新冠病毒入侵人体之后“揪出敌人”。
  这个动作,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越准越好——一项对8274名新冠病毒密切接触者的调查显示,在316例患者中,5.8%的新冠病毒感染者(104例)和18.4%的非新冠病毒感染者(212例)发生了合并感染。而此前,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进入临床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产品,均为针对新冠病毒的单一指标检测试剂,只能区分正常人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
  这曾一度令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忧心不已:“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正常人和病人分开,二是新冠肺炎病人和流感病人分开。如果老是混在一起,人传人的问题就不能解决,临床一线急需快速鉴别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的芯片技术。”1月底,他就跟老友程京交流过这个观点。2月18日,在答记者问时,钟院士再度强调:这,很迫切。
  仅仅5天后,程京就给钟南山送来了一个好消息。2月23日,远程会诊中,他将“喜讯”与一线医务人员分享:一种用于鉴别流感、新冠肺炎和副流感的芯片检测系统已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只需采集患者的口、咽拭子等分泌物样本,1.5小时便可检测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6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芯片试剂盒获批”,话题以火箭般的速度冲上热搜。这意味着,真正的有效排查得以实现,宝贵的救治资源不再积压在筛查,而是可以集中投向患者救治中。
  这背后,是程京团队从年前就开始的集中攻关。他“指挥”的,是一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精锐部队”。17年前,他们就成功研制了中国首张专门用于SARS病毒检测的基因芯片。
   披挂上战场的,还有65岁的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教授郭佑民。
  CT,是这次阻击战中“识别”敌人的另一“利器”。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湖北省增加了“临床诊断病例”分类,对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确定为临床诊断病例,让患者及早按照确诊病例相关要求接受规范治疗,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
  但这相当考量“眼力”:影像诊断过程中,每位患者的CT检查多达几百幅甚至上千幅,单靠影像诊断医师从庞杂的图像特征中筛选出新冠肺炎所具有的特征,不仅要求医师具备肺炎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经验,还需要相当的观察时间,严重影响病例筛查效率。
  如何能让更多医生了解新冠肺炎的CT表现特征、对新冠肺炎作出更为准确的诊断?疫情暴发以来,郭佑民一直在思考:“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让全国同行了解这个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便于在影像学上给出明确的诊断结论,协助临床加快诊疗过程。”
  白天会诊,晚上科研,一直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郭佑民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短短半个多月,一套新冠肺炎肺部感染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上线了。
  团队的金晨望教授告诉记者:“利用AI技术,依托专家训练,人工智能结合传统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病变区域进行分割、计算,可以同时获取病变区域的体积、密度、磨玻璃成分等定量参数,尤其是对于患者随访的数据,精准定位病灶位置、大小,方便比较病变的消长,能够辅助临床医生对新冠肺炎进行快速诊断,并能提供智能诊断报告。”
  郭佑民说,新冠肺炎辅助诊断系统将对全国同行免费开放:“在国家危难之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应该有责任、有担当!”
  节选自2020年3月5日光明日报头版报眼、10版
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邮编:710061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访问量:

微信平台